水利土木学院简介

水利土木学院始建于1978年,由水文与水资源系、海工与应急系、土木工程系3个系组成。学院现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依托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土木水利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进行研究生培养,形成“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目前有在校本科生1628人,硕士研究生143人。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大战略”和“十个坚持”新路径,践行“严谨·精益·卓越”的鲁大质量文化,坚持科研工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学院的育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成为全省同类学科中唯一的“优势特色学科”,2024年水利工程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名校工程专业。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达到81.31%,其中包括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杰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家,是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6人,发达国家院士6人,省级人才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1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2支,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3人,烟台市“外专双百计划”专家3人。聘请多位两院院士以及多家大型企业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

教学科研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组建“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绿色海岸防护与防灾减灾”、“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新结构研发与新能源利用”、“永续海岸交通基础设施数智建设与运维”、“智慧城轨与城市交通大脑”、“地下空间资源低影响开发及安全利用”、“滨海地区智能建造与建筑更新”八个创新团队,实现了“人人进学科、个个入团队”的“有组织科研”。

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NSFC-山东联合基金3项;获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中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6项;获省本科、研究生教改项目20余项,其中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重大项目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编制各类标准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近年来新增服务地方项目到账经费累计6845万元,其中单项500万元以上高水平项目6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项,单项收入最高为300万元。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黄河战略,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团队,聚焦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卡脖子技术,构建了我国核电温排水浓海水监测预测技术体系,支撑我国沿海核电由滨海走向近海,设计了我国首台海上浮动堆冷源取水系统,深度服务中广核、中核集团、国电投、华能四大核电集团。跨海通道规划与设计团队,深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30余年,推动通道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果2次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

办学条件

学院教学环境和硬件设备优良,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23000余平方米,大型物理模型实验、海洋观测设备、结构、岩土、隧道、道桥等先进仪器1500余台,总价值9000余万元。学院获批“滨海生态水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平台,获批“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滨海核电冷源与海洋生态安全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实验室”、“山东省海岸与近海工程安全高校实验室”、“山东省黄河口水沙过程与滨海生态环境高校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黄河流域关键带水文过程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绿色海工现代产业学院”、“山东省海工安全专业特色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品质农业科技小院”等省级平台。拥有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支持平台。

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初心,深度践行“十大育人”体系,着力构建“价值引领-创新赋能-实践强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内外顶级赛事中屡获殊荣,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26项、省部级奖项165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2项,彰显出卓越的学术创新能力。校企协同方面,学院通过共建30余个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精准对接产业前沿需求,形成“强专业-链产业-拓就业”全链条育人生态。毕业生深造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同类专业首位,60%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科研院所及重点行业领军单位,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