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8日,水利土木学院组织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123名学生,由倪宏革、战吉艳、赵梦珍、王帅、冀自青等骨干教师带队,赴烟台地质博物馆、养马岛、芝罘岛开展为期三天的《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此次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升地质灾害辨识、岩土鉴定及工程问题分析能力。
实习首日,师生参访烟台地质博物馆,学习矿产分布、岩石特性、地质构造及灾害防治知识。矿产厅展示金、铜等矿产分布规律;黄金厅解析开采工艺与岩土工程关联。地球厅模拟地壳运动与岩浆活动,学生体验火山喷发等地质过程;化石厅与生物厅呈现地球生命演化史。观看地质灾害纪录片后,师生总结:“敬畏自然规律,方能守护安全。”
学生在烟台地质博物馆参观
次日,队伍抵达养马岛。在獐岛断裂带,教师战吉艳现场演示断层要素的识别与分类;指导学生使用罗盘仪测量岩层产状;在皇马大酒店边坡支护施工现场,倪宏革教授结合工程实际,剖析边坡失稳机制及治理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地质条件与工程设计的关联。之后,学生分组考察千层崖的海蚀柱、波切台等地貌形态,探讨海水侵蚀对海岸工程的影响,深化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
学生分组测量岩层产状数据
最后一日,实习聚焦芝罘岛东口的典型地质剖面。带领学生观察石英砂岩的层理结构与矿物成分,详解沉积岩的分类与接触关系;通过对比褶皱与断裂构造,揭示地壳运动的奥秘。在救捞局热力公司院内,学生采集岩土样本并记录数据,完成从野外观察、样本分析到报告撰写的完整流程。
学生观察山体剖面的接触关系
学生反馈,通过这次地质实习,真正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在日志中写道,“测量岩层产状的实操让我体会到工程精度的重要性,而海蚀地貌的考察更让我意识到保护海岸生态的责任。”实习通过“理论—实践—反思”闭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实习是学院落实“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融入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彰显了“工程报国”的育人导向。未来,水利土木学院将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人才注入新动能。(撰稿:战吉艳 审核:孙俊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