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依托鲁东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协同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国电投莱阳核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该中心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创新机制,紧紧围绕冷源安全与海洋生态荷载、入海液态物扩散监测预测、绿色海工与海岸保护修复等三个研究方向,针对滨海核电所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地貌冲淤条件及其工程荷载能力、核电机组冷却产生的温排水、海水淡化工程浓海水等新型入海液态物以及工程海域的海岸生态环境特征、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分别开展工程地貌冲淤与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研发、原位观测、遥感监测与模拟预测方法、装备与标准研发以及绿色海洋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海岸构建技术研发,打造高水平核电工程技术服务创新共同体,提高学校水利环境海洋学科群建设水平,为山东半岛东部滨海核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提供深度技术支撑,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鲁大力量。
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达到80%。拥有发达国家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家,是一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5人,省级人才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烟台市“外专双百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1名。科研、实验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大型结构、岩土、隧道、道桥等先进仪器1400余台,总价值9000余万元。
近年来,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5项、青年项目1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编制各类标准10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航海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环境科学学会二等奖1项。新增服务地方项目到账经费累计7650万元,其中单项100万元以上高水平项目5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项,单项收入最高为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