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团队由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山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战超教授牵头,现有成员20余人。近年来,面向海洋经济与海岸工程重大需求,开展海岸工程全生命周期动力地貌与载荷研究,服务滨海核电冷源安全、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研究和人才培养。
(一)师德师风:立德垂范,铸魂育人
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念,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和要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人人重师德、个个争先进、人人是导师”的良好氛围。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多名教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鲁东大学最美教师”。
(二)教育教学:深耕课堂,质量为本
团队积极用好课堂育人主渠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传统水利工程的教学范畴从陆地流域拓展至河口海岸以及海洋工程领域,构建了适应区域特色的“河流-海岸-海洋”一体化新型海洋水利课程体系,总结出“学科交叉-产教协同-项目赋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近年来,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获评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以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样板,汇编《水利工程思政学习指导手册》,打造了水利类课程思政“元素库”。
(三)科学研究:探索前沿,服务需求
团队始终坚持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未来产业实验室等平台,在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河口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入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获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2项,科技咨询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3部,编研海洋行业标准6项。
(四)人才培养:桃李芬芳,成就卓越
团队聚焦学科发展新内涵,组建打破学科壁垒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导师团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有组织、促贯通、强协同、真场景”为改革理念,构建“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实践塑造”全过程育人、“校内培养-企业项目-社会活动”全方位育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管理人员”全员育人的“三阶递进”培养体系,通过项目牵引、研学一体、资源融通和全程保障,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指导研究生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等校级以上奖励30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10人次;本科生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30余项;获全国十佳未来水利之星“实践之星”和水利之星“尚德之星”各1项。
(五)服务滨海核电:立足烟威,辐射全国
团队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及滨海核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率先开展了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关键技术综合研发,形成了滨海核电悬浮物堵塞风险预警与防控技术、滨海核电温排水/浓海水监测预测技术与热阱生态安全、取排水工程安全防护与海洋生态修复等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创建了滨海核电温排水和浓海水监测预测技术体系,研发了冷源取水口堵塞风险定量预测技术、冷源-热阱取排水高效利用与海岸生态防护修复技术,成功应用于滨海核电选址、取排水结构设计、厂址资源拓展,为我国滨海核电安全高效运行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传递温暖
团队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将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了以滨海核电和绿色海岸为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依托团队在滨海核电冷源安全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承办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冷源安全研讨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于俊崇以《核能发电与核安全》为题作科普讲座。组织指导学生成立“智创未来”志愿宣讲团,多次深入乡村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行走海岸线”“蓝海绿脉”志愿活动,将专业实践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引导学生成长为兼具科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照亮社会。
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与绿色海工团队近年来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和可喜的进步。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特色、补齐短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追求更高标准,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力求更大突破,在科学研究创新上勇攀更高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更优成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做出更大贡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传递更多能量。